|
楼主 |
发表于 2009-8-10 07: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之十三:多高层混凝土结构(2)
20 关于框架梁受拉钢筋配筋率问题,《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3.3条框架中部主梁梁瑞是否也参照执行?
答: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2.5%,是“强制性条文”,必须执行。“框架梁瑞”是指与柱、墙刚接的梁端,梁端内力基本组合,含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基本组合中不含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大梁,不受此条限制。
2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第6.3.3条,对梁端受拉钢筋配筋率μ>2%梁箍筋直径十2mm,对不等跨不等高梁及外伸梁是否同等对待?
答:该条规定是针对梁的,该条考虑到“框架梁需要严格控制受压区高度、梁端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的比值及加密梁端箍筋。其目的是增加梁端的塑性转动量,从而提高梁的变形能力。当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超过2%,为使混凝土压溃前受压钢筋不致压屈,箍筋的要求相应提高”。对不等跨,不等高梁应同等对待。单独外伸梁可不执行此规定。
22 多层框架底层纵向梁两端配筋特大,是按计算配筋设置还是可以人工调整?多层框架几层为标准层,底部与顶部配筋相差较大,如何处理?
答:边跨梁端弯矩在横向荷载作用下,是上、下柱端弯矩的总和,配筋大是合理的。如计算软件已调幅,不可再调幅,钢筋不可人为再调整。如因计算假定导致的梁端钢筋过大而无法正常配置时,可人为调整,即重新假定分析条件。例如,框架结构边柱顶梁柱节点,如假定固结,计算弯矩过大,柱端轴力又小,形成大偏压,梁、柱钢筋均无法配置。可改为铰接重新计算。但构造应符合铰接条件。
23 剪力墙连梁跨高比大于5,计算与构造是按连梁还是框架梁?
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l.8条规定,当跨高比大于5时,应按框架梁进行设计。
24 简支梁和连续梁端支座由于支承长度较短,纵向钢筋的锚固水平长度不够,如何审查?
答: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2.2条规定,如锚固长度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在锚筋上加焊锚固钢板或将钢筋端部焊在梁端预埋件上等有效锚固措施(或采取其他有效的附加锚固措施),直线段的锚固长度大于等于0.4LaE,是仅用在刚性节点中100%发挥受拉筋强度的锚固要求。简支端仅为构造,符合规定即可。
25 计算受扭框架梁的侧向抗扭钢筋间距时,梁高是否应扣除板厚(规范要求小于等于200mm)?
答:侧向抗扭钢筋间距,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式7.6.3计算时不扣除板厚,纵筋与箍筋的构造应按第10.2.5条、第10.2.16条规定,布置在腹板中部效果好。
2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 10.2.16条规定,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腰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上限可控制到多少?
答:上限就是200mm,同时控制配额不小于0.1%。
27 框架结构,楼梯休息平合梁的支承构件一般都采用构造柱,这样的处理实际为填充墙承重,应怎么处理为好?
答:不是构造柱,是梁上的受力小柱。一般情况下,该柱间墙影响柱的计算长度或高宽比,其配筋应比构造柱要求高,由计算确定。框架结构中不应由填充墙承重。
28 梁锚入较薄的墙满足不了水平锚固长度,应如何处理?
答:该题与第24题相似,可按《高层建筑混凝上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7.1.7条及条文说明的规定处理,或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2.2条规定处理,梁可按简支梁处理。
29 大于1.5m的挑梁根部当抗剪计算满足要求时,是否要按构造放鸭筋?
答:当箍筋满足抗剪要求时,可以不设鸭筋。
30 双向板分布钢筋是否有最小配筋率要求?
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最小配筋率是对受力钢筋规定的。分布构造筋无此要求。
31 跨度不大的板内最小配筋率是否有必要遵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5.1条规定?
答:跨度不大的板也应遵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5.1条的规定。
32 双向板分布筋是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1.8条?
答:双向板的X、Y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应按受力钢筋的要求配筋。板面负筋范围的分布筋可参照第10.1.8条按构造设置。
3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4.3条规定,折板式楼梯,上折式板底受力纵筋100%绑扎搭接,其长度应取1.6la外还是(按锚固考虑)la?
答: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4.3条规定,ll=ζla, ζ=1.6, la为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按题意理解,应该是锚固,不是搭接,且锚固在受压区。按第9.3.1条第6款和第9.3.3条为 0 71a。
34 板式楼梯支座钢筋有的设计院都设计得比跨中正弯矩筋小,有的是跨中一半,是否安全?
答:问题中提到有的设计院“板式楼梯支座钢筋比跨中正弯矩钢筋小,有的是跨中一半”,可能是按国标图集03G101-2设计,该图集提出:“梯板支座端上部纵向钢筋按梯板下部钢筋的1/2配置,且不小于Φ8@200”、“其中跨中弯矩取完全简支计算结果的80%。”楼梯配筋大多按经验公式计算。03G101-2图集计算公式为跨中弯矩 M中=1/10ql2,支座弯矩M支=1/20ql2,总弯矩M=3/20扩大于简支弯矩M=l/8ql2。套用图集最好自行复核后再用,不要硬套图集。
35 地下室顶板处为现浇空心楼盖,是否可作为上部结构嵌固层,现浇空心楼盖结构中是否一定要设置剪力墙?
答:现浇空心楼盖分为有梁式和无梁式两种,一般情况下,梁板式现浇空心楼板中要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ll-2001)第6.1.4条的要求,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层,详细解释请参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第7.9、7.10条。现浇空心楼盖结构和剪力墙的设置是两个结构问题,剪力墙设置应根据房屋高度和侧移要求布置。地下室顶板一般有侧墙,可不另设剪力墙。抗震设计时,如现浇空心楼盖结构为无梁楼盖,则应另设剪力墙,构成“板柱-剪力墙结构”,且不宜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3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9.8条规定“预制构件的吊环”;是否现浇结构中吊环就不必按此条执行?“应焊接或绑扎”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3.6条要求矛盾?图集苏G01-2003中吊环大样未要求与梁主筋绑扎或焊接,它们之间矛盾吗?
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9.8条条文说明,吊环承载力计算是针对预制构件的,现浇构件的吊环可按实际吊挂物计算,构造可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9节规定或采用其他有效措施,一般情况下不与框架主梁负弯矩主筋焊接;与楼面梁主筋相连的钢筋可焊接、绑扎,这是施工措施,可用锚板焊接和采取其他施工措施。
3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l.9条规定,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应配置板面温度收缩钢筋。审查时,较大区域如何认定?
答:楼面的温度应力,主要是温度变化引起楼面胀缩产生的约束应力,其最大应力区段分布很复杂,影响的因素很多,目前不好下定论,也不好统一规定。从概念上讲,一般房屋的端部、角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框架-剪力墙结构在中部,剪力墙结构在两端及楼面洞口等截面改变处。
38 混凝土结构伸缩缝间距大于规范规定,有的施工图设计中采用抗裂加强带,此做法是否妥当?
答:目前在工程设计中,施工缝的间距均有所放宽,但须采取相应措施。抗裂加强带与施工后浇带的做法是一样的,是解决施工过程中材料收缩和温度应力引起的混凝土裂缝开展的措施之一,但不是惟一的,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季节气候、环境、施工工艺、材料、结构措施等方面,给予综合治理,砌体结构详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节,混凝土结构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l条。
39 框架结构中,当存在部分单柱不闭合框架时,其数量如何控制?能否套用强制性条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3.5.2条来提审查意见?另外,具体碰到哪些设计问题能提设计违反了该强制性条文?
答:单柱不闭合框架有时也称半框架。一般结构布置中比较少,常发生在楼梯间或端部跨度、开间、进深尺寸变化时,规范对此没有具体的数量限值。
半框架的单柱有抗侧刚度。这可以从抗推刚度D值的近似计算法公式D=αcKc(12/h2)判断,可以看出,其中αc=(0.75Kb上十0.75Kb下)/Kc,αc不为零。
由于半框架具有抗推刚度,且计算简图明确;单柱破坏只影响半框架自身,影响不到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与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半框架也是超静定结构,结构自身是成立的,但由于冗余度较小,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双向设置”的原则。半框架中的框架与梁相交处如果采用固接假定时,会在支承梁上产生较大的扭矩。这在设计中应避免,因为扭曲破坏属脆性,且发生在梁瑞,对主支承梁不利。因此,结构布置中尽量不用或少用半框架。
40 框架结构设计中,有的假定凡是边框架与断面接近的大梁相交、半框架梁与框架相交,均采用铰接,结果增大了大梁跨中的弯矩,使边框梁及框架的扭矩为“0”,但实际上边框梁及框架的扭矩仍存在,应如何处理才正确安全?
答:边框架与断面接近的大梁相交,若连接按铰接计算,由于整体浇筑,边框架实际存在一定的扭转作用,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抗扭构造钢筋。可能情况下宜设柱,从根本上改善支承梁的工作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