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n 于 2015-12-23 16:33 编辑
我用“MorGain 结构快速设计程序”核对,书本例题 pkmax、pkmin 计算是对的,部分计算结果如下:
1 双柱扩展基础: DJ1
1.1 工程名称: 工程一
1.2 柱底荷载效应组合
1.2.1 荷载效应组合的计算参数
1.2.1.1 柱截面形心相对于基础中心点位置(X, Y): -1750, 0; 1250, 0
1.2.1.2 荷载作用符号
D': 附加永久荷载作用
1.2.2 各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标准值
柱号 荷载 Nki Mxki Myki Vxki Vyki
1.2.2.1 1 D' 0.0 0.0 0.0 0.0 0.0
1.2.2.2 2 D' 0.0 0.0 0.0 0.0 0.0
1.2.2.3 合并 D' 0.0 0.0 0.0 0.0 0.0
1.2.3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1.2.3.1 控制内力的标准组合值
1.2.3.1.1 层号: 1,柱号: 1,位置: 柱底
组合号 Nk Mxk' Myk' Vxk Vyk 无地震
0 800.0 0.0 -60.0 0.0 0.0 Dkcon
1.2.3.1.2 层号: 1,柱号: 2,位置: 柱底
组合号 Nk Mxk' Myk' Vxk Vyk 无地震
0 900.0 0.0 -40.0 0.0 0.0 Dkcon
1.2.3.1.3 合并计算
组合号 Nk Mxk' Myk' Vxk Vyk 无地震
0 1700.0 0.0 -375.0 0.0 0.0 Dkcon
1.2.4 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1.2.4.1 控制内力的基本组合值
1.2.4.1.1 层号: 1,柱号: 1,位置: 柱底
组合号 N Mx' My' Vx Vy 无地震
0 1050.0 0.0 -85.0 0.0 0.0 Dcon
1.2.4.1.2 层号: 1,柱号: 2,位置: 柱底
组合号 N Mx' My' Vx Vy 无地震
0 1150.0 0.0 -55.0 0.0 0.0 Dcon
1.2.4.1.3 合并计算
组合号 N Mx' My' Vx Vy 无地震
0 2200.0 0.0 -540.0 0.0 0.0 Dcon
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3.1 计算公式: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fa = fak + ηb·γ(b - 3) + ηd·γm(d - 0.5) (基础规范式 5.2.4)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 180kPa;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ηb = 0.3;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ηd = 1.6;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 γ = 18kN/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γm = 12.6kN/m; 基础底面宽度 b = 2m;
基础埋置深度 d = 1.5m
当 b = 2m < 3m 时,取 b = 3m
1.3.2 fa = 180+0.3*18*(3-3)+1.6*12.6*(1.5-0.5) = 200.2kP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 = 200.2kPa
1.4 基本资料
1.4.1 基础类型: X 向锥形基础; 基础底面宽度 b = 5500mm (X 方向),
底面长度 l = 2000mm (Y 方向); 基础根部高度 H = 700mm
1.4.2 两柱轴线水平间距 bx = 3000mm,左边距 b1 = 1000mm,下边距 l1 = 1000mm
左柱: hc1 = 200mm,hc2 = 200mm,bc1 = 200mm,bc2 = 200mm;
左柱: 高度 hcl = 400mm (X 方向),宽度 bcl = 400mm (Y 方向)。
右柱: hc3 = 200mm,hc4 = 200mm,bc3 = 200mm,bc4 = 200mm;
右柱: 高度 hcr = 400mm (X 方向),宽度 bcr = 400mm (Y 方向)。
1.4.3 柱与基础交接处的截面面积
X 方向截面面积 Acb = H·b = 3.85m; Y 方向截面面积 Acl = H·l = 1.4m
1.4.4 基础宽高比
柱与基础交接处宽高比: (b - b1 - bx - hc4) / H = 1.86; (l1 - bc1) / H = 1.14
左柱右侧、右柱左侧的宽高比: (b - b1 - hc2) / H = 6.1; (b1 + bx - hc3) / H = 5.4
两柱间跨高比: (bx - hc2 - hc3) / H = 3.71
1.4.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 fc = 11.943N/mm, ft = 1.271N/mm
1.4.6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y = 360N/mm; 纵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边缘的距离 as = 50mm
1.4.7 纵筋的最小配筋率 ρmin = 0.15%
1.4.8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 γG = 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
制的组合,取 γG = 1.35
1.4.9 基础底面积 A = l·b = 2*5.5 = 11m
基础体积 Vc = Ab·H = 11*0.7 = 7.7m
1.4.10 基础自重及基础上的土重
Gk = 253kN
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重的基本组合值 G = γG·Gk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 G = 1.20*253 = 303.6kN;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 G = 1.35*253 = 341.6kN
1.4.11 设计时执行的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以下简称"基础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
1.5 基础底面控制内力
Nk、Fk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
Vxk 、Vyk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剪力值(kN);
Mxk'、My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弯矩值(kN·m);
Mxk、Myk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弯矩值(kN·m);
Mxk = Mxk' - Vyk·H、 Myk = Myk' + Vxk·H
N、F ----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
Vx'、Vy' --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剪力值(kN);
Mx'、My' --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基础顶面的弯矩值(kN·m);
Mx、My ----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弯矩值(kN·m);
Mx = Mx' - Vy·H、 My = My' + Vx·H
1.5.1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控制内力
1.5.1.1 合并计算、Dkcon、无地震作用组合
Nk = 1700.0; Mxk' = 0.0,Myk' = -375.0; Vxk = 0.0,Vyk = 0.0
Fk = 1700.0; Mxk = 0.0,Myk = -375.0
1.5.2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基础底面控制内力
1.5.2.1 合并计算、Dcon、无地震作用组合
N = 2200.0; Mx' = 0.0,My' = -540.0; Vx = 0.0,Vy = 0.0
F = 2200.0; Mx = 0.0,My = -540.0
1.6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轴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k = (Fk + Gk) / A (基础规范式 5.2.2-1)
1.6.1 合并计算、Dkcon、无地震作用组合
pk = (1700+253)/11 = 177.5kPa ≤ fa = 200.2kPa,满足要求。
1.7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边缘处的最大、最小压力值
pkmax = (Fk + Gk) / A + Mk / W (基础规范式 5.2.2-2),
pkmin = (Fk + Gk) / A - Mk / W (基础规范式 5.2.2-3)
基础底面抵抗矩 Wx = b·l2 / 6 = 5500*22/6 = 3.667m
基础底面抵抗矩 Wy = l·b2 / 6 = 2000*5.52/6 = 10.083m
1.7.1 合并计算、Dkcon、无地震作用组合
1.7.1.1 Myk = -375.0kN·m
偏心距 ex = Myk / (Fk + Gk) = 375/(1700+253) = 0.192m ≤ b/6 = 5.5/6 = 0.917m
pkmaxX = (1700+253)/11+375/10.083 = 214.7kPa ≤ 1.2fa = 240.2kPa,满足要求。
pkminX = (1700+253)/11-375/10.083 = 140.4kPa ≥ 0,满足要求。
-----------------------------
MorGain 程序计算结果:PkmaxX=214.7kPa、pkminX=140.4kPa
书中例题:pkmax=214.7kPa、pkmin=140.3kPa
可以看出MorGain 程序计算结果与书中例题的 pkmax 一样,pkmin 只相差在计算精度上。
另外,当将左柱的 Myk' 原输入 -60kN·m 改为 +60kN·m、右柱 Myk' 原输入 -40kN·m 改为 +40kN·m,此时的 PkmaxX=194.9kPa、pkminX=160.2kPa,与楼主拿来比较两款软件之一的结果较为接近。不知楼主在比较时,输入软件的数据是否有问题? |